= 一槌定江山 =
成功地打造音質絕佳、直徑兩尺或兩尺四的銅鑼後,林午更進一步開始打造尺寸更大,聲音也更長、更深、更遠、更沈、更穩的大鑼。而相繼出世的六個兒子,打從娘胎就接受敲鑼打鐵的「震撼」胎教,其中尤其以老六林烈旗對銅鑼製造特別有興趣及天份。
大鑼聲音雄渾,又叫深鑼,是北管樂的主要樂器。一面銅鑼看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鑼面,中間有一個突出的「鑼臍」,還有與鑼面垂直相接的「鑼邊

」。然而一面好的鑼,不僅要聲音清亮不渾濁,而且

 

傳音速度要又快又高又長,在表演時可以連續敲擊,鑼音綿延不絕。
隨著尺寸的大小不同,鑼臍的大小、厚薄,鑼邊的斜度都有不同考量。第二代製鑼高手林烈旗表示,父親常對他們說:「製作一面鑼,就像做人一般,從根本開始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製鑼的第一步從選材開始,要選擇質純的青銅,接著依所造尺寸剪出鑼面及鑼邊。鑼邊要剪裁成扇形,焊接到鑼面之後才會呈現向內包的斜度,使得銅鑼的共鳴度更好,聲音可以拉得更長。此外,鑼邊的外緣還必須比內緣厚一些,以增強鑼邊的耐震度,延長使用年限。剪裁之後,將鑼面放在挖有凹洞的木頭上,以特製的狐面鐵鎚敲打,打出適當大小厚薄的鑼臍來。接著還要以鐵鎚不斷地敲打鑼面和鑼邊,使得銅的密度、硬度更高。尤其是特大面的鑼,因為尺寸超過一般銅片大小,鑼面必須以兩塊銅片焊接而成,更需要落鎚好幾萬次,搥上好幾天,使得焊接的部份完全密合。錘鍊完成之後,將鑼面與鑼邊焊接起來,然後仔細磨平使得大鑼光燦明亮,這時一面大鑼算是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工作是「調音」。這調音的工作是製鑼人家的獨門絕招,只見林烈旗拿著一把木追,在製好的鑼身上,東敲一下,西敲一下,鑼聲的高低急緩竟然完全不同。對於製鑼的技巧,只有調音這部份林烈旗不願細說,「這吶說清楚了,我們製鑼的飯碗就要給人家捧捧去了。」他笑著說。林烈旗記得,有一次一個社團遠從南部將大鑼送到宜蘭來,請父親為已走音的大鑼調音,林午先是敲了幾聲鑼,接著拿起木槌在鑼面上敲了一下,就說調好了,那遠道而來的客人十分失望,然後拿起鑼槌一打,就非常佩服而滿意地將大鑼載回南部去了。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