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出一面好鑼
拿起鑼鎚,用手勁、用耳朵親自感受銅鑼的力與美,同時跟林烈旗師傅討教起製鑼的程序及技巧,林師傅說,就連最開始的「選材」都輕忽不得,一片青銅原材難免含有雜質,但裡頭銅的成分至少需維持在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左右,其他的金屬成分則是愈低愈好,因此儘管台灣不產銅而必須仰賴進口,他還是會極力尋求與品質良好的製銅廠合作,以避免讓所製的銅鑼輸在起跑點上。

 

 

買好材料,接下來「裁型」就須由自已動手,依客戶所預定的尺寸
,規劃、裁剪一定比例的鑼面及鑼邊大小,需注意的是必須將負責製成鑼邊的銅片裁剪為扇面,亦即銜接鑼面的一邊要大於外緣部份
,如此接合起來的鑼邊略呈錐形,有助於共鳴度的增強;至於鑼邊銅片的厚度,必須是外緣稍厚於內緣,因擊鑼的同時,鑼邊將經歷強烈的震燙,增加外緣部份的厚度,就等於增加鑼邊的耐震度。

 

鑼邊的裁剪、打磨如此講究,鑼面部份當然也要精細打造,首先需將裁剪後的鑼面銅片置於一座中間挖有凹洞的木檯上進行錘打,打擊出凸圓型的鑼臍,鑼臍成型並不代表鑼面就此完工,接下來還需用鐵鎚在周邊鑼面上慢慢敲擊出無數的小平圓,最後整體的鑼面將呈現另一圈起伏較小的半凸圓狀,不讓鑼面維持平整,除了與最終音色的優劣有關之外,同樣也是為了增加避震效果,以延長銅鑼的使用壽命。

 

待鑼面與鑼邊分別完成之後,就將進行兩者的焊接與打磨,這個階段沒有太多的技巧,但焊接處還是需要仔細的打磨至平滑,以達到鑼形的美觀。接上了鑼面的鑼邊,銅鑼的製造便初告完成,但林師傅指稱這只是製鑼的一部份,如果不懂得調音,就稱不上是一位真正的製鑼師傅,且事實上一面未經錘打密度愈高、音質愈好,就如同鑽石愈磨愈光燦、明亮的比擬,我們就稍可領會,總之只要製造者聚精會神、全神貫注,銅鑼便會願意毫不吝惜的展現她的絕佳之美。